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59 点击次数:186
沪剧是源于上海地方的戏曲剧种,起初源自浦江两岸的农民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,早期称之为申曲。1941年,这一名称改为沪剧,主要以表演现代生活题材为主。沪剧的音乐旋律婉转动人,声调优雅悦耳,蕴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深沉的真情,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在沪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诞生了一些经典的剧目,例如《芦荡火种》。在“文革”动荡时期,《芦荡火种》被重编成京剧样板戏,名声大噪,成为更为人知的《沙家浜》。今天我们要聚焦的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沪剧表演艺术家,名叫顾月珍。
顾月珍于1921年11月15日出生在繁华的上海,她的童年并不如意,自出生以来便被母亲遗弃。幸运的是,一位善良的顾姓人士将她收养,并赐名金妹。尽管生活给予了顾月珍无情的打击,她并没有放弃自我,而是积极面对,努力追寻她人生的价值与梦想。
展开剩余67%自幼,顾月珍便对戏曲表演情有独钟。14岁时,她决心拜师于著名申曲艺人顾泉笙,在学习过程中,她取名为顾月珍。她的勤奋和执着让她在短短一年内就积累了大方舞台表演的能力。她时常把剧中那些悲苦角色的情感与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,那种真实而深切的感情打动了许多观众,使她在上海逐渐声名鹊起。
1938年,顾月珍加入了文滨剧团,并在《姊妹花》中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,从而一举成名。之后,她陆续参与施家剧团、杨敬文剧团及上海沪剧社的演出,主演了《甜姑娘》、《三朵花》、《双花恨》等经典沪剧,场场爆满,成为大家追捧的焦点。
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,顾月珍与小筱月珍、丁是娥和汪秀英并称为沪剧界的“四小名旦”,她们风头正劲,深受观众欢迎。然而,就在这时,顾月珍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际,她的身体与家庭生活却接连遭遇危机。长时间的演出让她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,不得不暂时退出舞台。同时,她与丈夫解洪元的关系也面临挑战,因一位同样是“四小名旦”的丁是娥插足,导致顾月珍最终在1950年选择离婚,结束这段婚姻。
新中国成立后,顾月珍重返舞台,并尝试改变演艺风格,开始演出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现代戏,如《王贵与李香香》、《好媳妇王秀鸾》、《田菊花》和《翠岗红旗》等。1953年,她凭借在《赵一曼》中的优异表演,获得了演员一等奖。到1956年时,她被评选为上海市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,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此后,顾月珍继续改编和出演了一些描绘现代生活的沪剧,包括《破镜重圆》和《永不褪色的红旗》。然而,十年动乱开始后,文艺界首当其冲,顾月珍在沪剧发展的过程中,尽心尽力,却在此时受到迫害,被控为“反动分子”,遭到造反派的无情批斗,强迫她承认“反党”罪行。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对待,顾月珍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,不愿违心承认,反而遭受更加严厉的迫害。
1970年1月12日,顾月珍因无法忍受这种持续的虐待与羞辱,选择了极端的方式——跳楼自尽,年仅49岁,留下了无尽的遗憾。1978年9月23日,中共上海长宁区委为她召开了追悼大会,宣告为顾月珍恢复名誉,平反昭雪,使她的艺术成就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。
发布于:天津市